原标题:三十载匠心雕琢 平凡岗位树丰碑(主题)
——记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运行部维修组主管赵博山(副题)
天津日报记者 吴巧君
他,以一双巧手破解上百项技术攻关难题,用一颗匠心培育数十名高技能人才,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将平凡岗位雕琢成璀璨舞台。
他,就是全国劳动模范、“海河工匠”称号获得者、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天纺标)资产运行部维修组主管赵博山。
采访赵博山,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记者说的一句话:“我17岁进入棉二电工班当实习生时,因为喜欢在车间里琢磨,每天早上6点半就到单位,晚上8点钟才走。没有人要求我,完全是自己感兴趣,想学。”
赵博山就这样一头扎进车间一线,在“喜欢琢磨”中不断成长。他上班时跟着老师傅学,下班后跟着书本学,学历上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专生、本科生,技能本领上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技术先锋,甚至独创出“手摸、眼看、耳听”故障诊断法,屡屡攻克技术难关,让一台台停摆的机器“起死回生”——
2009年,设计火警应急联控系统,消除清梳联设备火灾隐患;2011年,提出“低压连续吸、高压间歇吸”方案,解决清花机吸风管道摆动难题,为企业节省一大笔维修费用;2020年,仅用1小时修复滚箱起球仪无预警停机故障,让连供应商都束手无策的设备重焕生机。
“设备就像病人,找准‘病因’才能对症‘下药’。”赵博山以“微创新”撬动“大效益”,漏电、磨损、变形、数据异常等众多“疑难病症”在他的巧手下一一化解。尤其是调入天纺标后,赵博山面对高端进口设备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展现出高超的专业技能:2021年,他带领团队自主完成进口实验仪器的安装调试,总结出操作规范并培训全员,确保生产“零延误”;他主导研发的“快速晾干机”将检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;他的两项专利技术填补行业空白,在天纺标工作的5年间共为企业创效593万元。多年来,赵博山共参与完成70余项技术改造与技术攻关项目。
“一个人能走得快,一群人才能走得远。”作为维修组主管,赵博山将“传帮带”视为使命。他制定培养计划,利用业余时间授课,先后培养40余名高级技师。徒弟霍乃正、魏丰鑫等人已成为技术骨干,2024年团队协同修复故障设备40余台,为企业节省资金近百万元。
从“全国技术能手”到“中国纺织大工匠”,从“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”到“天津市设备管理优秀个人”“天津市劳动模范”“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”……赵博山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,他说:“技术工人有力量,更有梦想。我的目标,是让中国制造因匠心而闪耀。”
亿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